内容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6日 浏览次数:68次
大连、温州、徐州这三座准GDP万亿城市的晋级赛,是一场发展模式、产业韧性与未来潜力的全方位比拼,东北地区亟待破局的万亿空白、长三角万亿城市集群的扩容延伸,都将在这场冲刺中找到答案。
王彩娜
GDP万亿城市是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随着2025年度收官的临近,大连、温州、徐州这三座准GDP万亿城市的晋级赛,已从蓄力积淀转入冲刺“撞线”的关键阶段。
前三季度筑牢的增长根基、积累的发展优势,既为年末收官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彰显出三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与潜力,一场关乎城市能级跃升的竞速正进入白热化。
从核心数据来看,三城已形成“温州领跑、徐州紧追、大连猛赶”的紧咬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14.4亿元,同比增长6.1%,以微弱优势成为最接近万亿门槛的选手;徐州以7298.12亿元的经济总量和6.0%的增速,保持着“贴身”追赶的强劲势头;大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48.2亿元,同比增长6.0%,虽表现略逊于前两者,但增速仍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三座城市不仅总量差距微小,增速均达到6%及以上,齐头并进的突破势头,让这场晋级赛的悬念持续拉满。
在这场竞速中,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尤为凸显,成为三城冲刺的核心动力源。今年前三季度,温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列浙江省第一,这一指标已连续26个月保持8%以上增速,连续31个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延续了高位稳健运行态势。
再看徐州,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列统的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71.1%,其中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5个百分点。
作为东北经济第一城,大连的工业增长爆发力也令人瞩目,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8%,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长17.5%,其中铁路船舶、汽车行业增速分别达64.5%、26.3%。高技术制造业延续两位数增长,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速更是高达83.2%、34.9%,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距离万亿目标仅剩一步之遥,温州、徐州、大连三城均在四季度密集出台攻坚举措,冲刺路径各有侧重却同样靶向明确。温州聚焦扩量增效、企稳回升,提出加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有效投资回暖、消费扩容升级、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等。徐州围绕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开展主题活动,以“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行动集聚优质项目,通过稳外贸稳外资、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加快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连则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强化工业运行调度、消费潜力激发、项目谋划建设、外资外贸稳定等短期攻坚举措;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在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持续发力,既追求冲刺见效,更注重长远可持续。
这场晋级赛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总量突破,更关乎区域经济版图的重塑。若温州成功晋级,浙江将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万亿级城市阵营扩容至3座,长三角南翼经济活力将进一步释放;若徐州如愿上榜,江苏将坐拥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6座万亿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增长矩阵更趋坚实,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若大连顺利突围,辽宁及整个东北地区将实现万亿城市“零的突破”,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跨越,更是东北振兴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节点,必将为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注入强劲动能。
当然,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仍不容忽视。当前的排名并非终局,若大连工业高增速持续释放,或徐州投资项目集中落地形成增量,位次仍有反转可能。但无论最终谁能率先跨过万亿门槛,这场冲刺实践都已揭示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GDP万亿体量的实现,既要靠总量的积累,更要靠结构的优化;既要短期冲刺的爆发力,更要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更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唯有坚守产业升级主线、激活创新驱动引擎、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实现城市能级的跨越式提升。
随着四季度攻坚进入冲刺收官的最后阶段,GDP万亿城市晋级赛的悬念即将揭晓。但更需清醒认识到,万亿门槛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三座城市向着更高质量、更具韧性、更富活力发展新征程迈进的全新起点。这场竞速积累的宝贵经验、锤炼的强劲动能,终将转化为推动区域协调、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城市进阶与区域振兴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