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省内新闻

为了安全,多大的付出都值得——来自一位老船长的提醒

内容来源:北国网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浏览次数:76次

当前,正是一年中海洋捕捞作业最集中的时候。辽宁作为渔业大省,海域广,出海作业渔船多,海上作业安全十分重要。11月12日,记者专访了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渔业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忱。这位拥有20多年航海经验的老船长,结合自身经历,为渔船安全和管理提出了三点提醒。

张志忱给出的第一个提醒,就是在渔船安全上的投入坚决不能省,尤其是渔船“木改钢”这件事,必须马上办。我省出台“木改钢”渔船补助政策后,2018年,张志忱把自家的木质船全部换成了钢船。他说:“并非为了补贴,而是钢船优势的确明显——船体更大、结构更稳、抗风险能力更强。”

张志忱回忆起20年前的一次惊险经历:当时他带领5艘木质渔船组成船队出海。航行至第十天,突然接到台风预警。由于通信设备落后,船队接到信息时已经晚了,无法及时回港,只得原地锚泊抗风。3小时后,狂风来袭,船舶四周似有十几台鼓风机同时吹起。海风席卷着海水凝结成雾,附着在船员的周身。

“当时心里无比紧张,因为木质船最怕漏水,大伙儿只能轮流值守,在狂风巨浪中不断调整船向,防止侧翻。”张志忱说,风暴持续了30个小时,其间锚缆断裂,4名经验丰富的船员顶着风浪紧急更换备用缆绳,才勉强脱险。

提起这段经历,张志忱仍心有余悸,他说:“木质渔船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进行远航作业的时候。渔船木改钢,这钱得花,尤其是100千瓦以上的中型木船,一定要改成钢船。钢船上的通信设备也更加先进,决定出海安全的两个最重要因素都有所优化。”如今,张志忱经营的两艘船均为钢船,每艘船的造价均超500万元,但他坚定地表示:“安全才是第一位。”

小船不贪大,是张志忱的第二个提醒。近年来,有的海域限制150吨以上渔船进入,部分渔船为此调整了规模,把大船改成了小船。张志忱说,其间,出现了“小船贪大”的现象。他打了个比方:“有的船只有33米,却要配置装在39米船上的网具,在作业中就很容易偏载,这和陆地上的货车超载是一个道理。让一个10岁的小孩干和22岁的小伙一样重的活儿,能不出问题吗?”小船超载,最容易出事故。在张志忱看来,小船千万不能贪大,必须量力而行,以安全为前提谋划生产。

时刻保持安全意识,是张志忱的第三个提醒。“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一刻不能松懈。”张志忱如今虽已不出海,却始终通过手机、微信与船长保持联络,及时传递气象预警,“现在船员能通过APP提前一周掌握海况,若风浪过大必须就近避港,绝不能冒险”。

张志忱特别强调配重平衡的重要性:一般船只左侧装船网,右侧装锚,在航行的时候,左右舷载荷均衡,船才能行得稳。而下网、起网阶段更是事故高发环节,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船只倾覆,这就需要船长加强指挥,“船长视线佳、判断准,必须全程监督操作。”

“宁坏一块网,不用手去碰。”这是张志忱挂在嘴边的一句操作规范,说的是网机运行时,船员不能上手调网具。“不少船员就是不注意这一条规范,发生了绞伤事故。”针对疲劳作业隐患,张志忱说,航行期间至少两人同时值班瞭望的操作规范一定要严格遵守。

尽管技术大幅进步,张志忱仍认为老海员的经验不可或缺。直到今天,他依旧十分重视自家船员的安全培训,“船长是一条船上的总指挥,他的安全意识强,船员的安全意识才强。”他反复强调,船长一定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示注意事项,要求船员平时不做危险动作,操作作业要规范,不能稀里糊涂。

总结今年几起渔船事故发生的原因,张志忱的神情格外凝重。

“这些事故的发生,很多是人的问题。”他叹了口气,“有的是为了多捕点鱼冒险出海,有的是不按规定操作,有的是心存侥幸……”在张志忱的航海生涯中,他亲眼目睹过很多因忽视安全而造成的悲剧。因此,他对安全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敬畏,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安全,多大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