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国内新闻

“阳光分班”,答好教育公平新考卷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浏览次数:105次

在国家体育场,中小学生进行体育展示。新华社发

天津市和平区新星小学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暑期学习成果。新华社发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育鹰小学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通识课《从国防到生活—AI人脸识别》了解人脸识别技术。新华社发

“孩子会分到‘好班’还是‘差班’?老师水平怎么样?”中小学入学后的分班问题,一直牵动着家长们的心。9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教育部将持续开展阳光招生行动:“今年以来,大家也都感受到,安徽、甘肃,以及深圳等大城市,在义务教育的起始年级,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都推行了双随机编班。双随机编班就是学生随机分班、教师随机配置,这些措施进一步维护了教育公平。”

记者了解到,新学期伊始,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如,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全区3500余名小升初新生,通过随机分组、随机确定班号、随机确定班主任抽签顺序以及班主任随机抽取班级的“四次随机”机制完成分班;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教育局在2025年新生分班工作中首次引入电子分班系统,依托大数据算法,严格遵循“均衡配置、结构合理、双随机”的核心原则对七年级新生进行分班。

“阳光分班”的实践情况怎样,有哪些突出问题,又如何破解?近日,记者走访多所学校,就此对话多位校长、教师、家长及教育专家。

双随机编班,多校在实践

听说学校开学实施“阳光分班”,安徽省六安市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阳松了口气:“这样好!没了所谓‘重点班’‘非重点班’的划分,就不担心孩子受到‘区别对待’,我们做家长的,也不用愁着怎么托关系给孩子选班级了。”

“公平、公正、公开”,这是六安市霍山县东城中心小学教务处副主任徐守斌对学校进行“阳光分班”最深刻的印象。

他介绍,“阳光分班”在县教育局组织下举行,由六安市江淮公证处全程监督执行,分班过程邀请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责任督学、教育局工作人员、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等共同参与,现场全程录音录像,现场公布结果并建档留存。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32小学副校长杨海燕告诉记者,学校自招生以来一直坚持“阳光分班”。“新生入学后,学校首先对学生的性别、民族、户籍属性(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三类信息进行全面统计与分类,依据数据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基础小组。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不同小组的学生依次划入各个班级,最终确保每个班级的男女生比例、各民族学生占比、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均保持基本一致。”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第十一中学的“阳光分班”已实施三年,每年学校分班仪式,校长杨承都会参加。“今年的‘阳光分班’还是按照‘三步走’进行的。第一步,对报名成功的学生信息进行再次核对与补充。第二步,根据性别、家庭所在地等信息进行分班,力求班级间性别比例、家庭住址密集度相对均衡。第三步,班主任抽签决定负责哪个班级。最后公示分班结果。”

“‘阳光分班’通过电脑随机分配学生,使各班学生的成绩层次和性别比例等分布合理,班级之间的差异明显缩小,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班级,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这样也会让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资源,促进整体学业提升。”杨承认为。

“‘阳光分班’的核心是推动教育的公平均衡与高质量发展,可以避免传统‘快班’‘慢班’分班模式下,资源向少数班级倾斜,进而引发学生人为分层分化的现象——‘快班’的学生可能自视甚高,‘慢班’的学生则可能被轻视,同时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失衡。”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副处长冯加渔表示,“‘阳光分班’表面上看是解决班级之间学生、教师均衡分配的问题,实际上事关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

破除“碰运气”隐忧,强化“内涵建设”是关键

“不通过考试进行分班,孩子暑假会不会放松学习?”“随机分配后,孩子能遇到骨干教师吗?”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达了这样的疑虑。

“我们一得知消息,就担心小孩如果知道不用考试分班,会松懈不好好学。”北京市七年级新生刘梦琪的妈妈说。

徐守斌告诉记者,自安徽省全面推行“阳光分班”、实施教师随机分配的模式后,家长既希望各班师资水平相近,又期待孩子能进入有骨干教师的班级。

“家长追逐的所谓‘好班’,核心是‘好老师’而非‘好学生’,随机分配让有些家长觉得像在‘碰运气’。”采访中有老师告诉记者,“有一些对分班结果不满意的家长,甚至会选择让孩子转去私立学校。”

“每年分班结果出来后,我们都会收到个别家长对于分班问题的反馈。家长们的关注点还是在教师配备上,直观地说,就是担心孩子班级的管理和教师水平。”杨承表示,家长的担心和平行班模式确实给教师带来了不少挑战。

冯加渔认为,平行班模式下,或许会出现家长眼中所谓“优秀学生”被分到“普通教师”所带班级的情况,但这只是表象,应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位教师的专业所长。对此,学校须强化“内涵建设”,通过推行多样化课程、个性教学、弹性作业、综合评价等,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适切的资源和机会。

“分得优”更要“育得好”,配套措施需不断优化

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不少学校通过透明沟通和教学质量保障的措施,双管齐下。

杨海燕表示,乌鲁木齐132小学通过召开家长会,详细介绍师资均衡配置逻辑,比如各年级骨干教师占比、“师徒结对”计划等,同时展示非骨干教师的教研成果,打破“非骨干=教学差”的刻板印象;学校还建立家校群,及时反馈学生成长动态,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为了减少家长们的焦虑,学校专设橱窗进行‘教师风采展’,介绍所有教师的资质、教学特色与成果。召开班级家长会,让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家长见面,交流自己的任课情况和管理方式,建立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实行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教研共享’制度,让他们看到,骨干教师的经验会通过团队辐射到每个班级。”杨承说。

“针对‘平行班’模式,在教学策略与班级管理方法上,学校也在不断调整和尝试。例如,根据班级内成绩层次均衡但个体差异仍存的特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后作业,让学生都能获得适配任务;调整原有班级管理方式,避免教学‘一刀切’,通过课堂提问分层、课后小组帮扶、一对一答疑等方式,关注学困生的知识漏洞与优等生的拓展需求。”杨承介绍。

在课程设置方面,为破解“均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冯加渔建议推行“基础课+选修课”模式:基础课涵盖学科基本内容,学生在“平行班”集体必修,保障学力基础;在此基础上,开设初阶、中阶、高阶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且允许灵活调整。“这样既能基于教育实情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又能避免‘一刀切’教学的局限。”他认为,“‘阳光分班’之后,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也要适时跟进。”例如,选修课可由教师结合自身专长授课,依据课标规定选修课时,在保障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激励机制方面,冯加渔建议,除了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觉,还可通过荣誉表彰或提高待遇来激励先进。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实施多样化课程、个性教学、弹性作业中的额外付出,应更加被尊重。

冯加渔提出,学校应关注数字赋能教育改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促进教育生态转型。他介绍,陕西师范大学与陕西省教育厅对接建设陕西省AI+基础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支持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发了公益性“AI教研员”。教师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自主录制课堂内容,10分钟内即可获得一份课堂智能反馈报告。“这实现了为每位教师贴身配备一个专家级教研员的目标,解决了传统教研大规模、常态课诊断难、‘费时费力、教师抵触’等问题,能帮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个体上。” (本报记者 杨 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