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东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浏览次数:87次
初秋的沈阳,暑气渐消、天朗气清,是一年中最舒爽怡人的时节。然而,94年前的今天,一声惊天巨响,震碎了沈阳城的秋夜,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国难当头,沈阳九位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将冒死搜集到的日军侵华罪证装在一个绣着“TRUTH”(真相)的蓝色布包里,昭告世界。
柳条湖事件历史照片(田理 摄)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段,嫁祸给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沈阳失守,几个月后东北沦陷……日本还在国际社会散发诸多狡辩谎言,试图掩盖侵略本质。为弄清九一八事变真相,国际联盟(下称“国联”)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派出调查团到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调查。
沈阳“九君子”(田理 摄)
得知国联调查团即将来东北的消息,沈阳的九位知名人士——银行家巩天民,金融家邵信普,医学教授刘仲明、毕天民、张查理、李宝实、于光元、刘仲宜,教育家张韵泠——决心搜集日本侵略罪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腥风血雨的沈阳城秘密行动48天,搜集到几百份珍贵材料提交给国联,为认定日本侵略罪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人称他们为沈阳“九君子”。
“九君子”的工作充满危险。银行家巩天民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每次出门前都向妻子交代:“如果我回不来,不要去找我!”
为了收集日本侵华罪证,“九君子”利用社会名流的身份,通过社会高层的渠道,冒着极大风险把一些机密文件“偷”出来拍照。
为了拍摄一份证明“日军把持伪满洲国财政”的布告,“九君子”中的毕天民怀揣相机,在布告对面的商铺房顶趴了很久,差点因屋瓦掉落引来杀身之祸,终于趁站岗巡逻日军不注意才拍照成功。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巩天民夫人使用过的风琴(资料图)
沈阳的青年基督教堂阁楼是“九君子”整理资料、翻译证据的地方。一天,当他们正在秘密工作时,日伪特务突然闯进教堂,冲向阁楼。“九君子”的夫人们见状弹奏起事先约定好的曲目,“九君子”听闻立即将案头的资料和照片隐藏起来,装作几个朋友在打牌。特务们上楼发现阁楼上只有几位绅士在打麻将,只好作罢。
“九君子”上书国联的关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材料(资料图)
就这样,经历一次次生死考验,“九君子”最终整理出一份名为《真相》的400多页、文图并茂的英汉双语汇编文件,包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三省到处杀戮百姓、肆意侵犯中国主权及日军一手炮制伪满洲国等内容。
“TRUTH”文件(资料图)
文件准备妥当,根据国际法庭的法律原则,提供材料者必须在文件上签字,否则没有法律效应。虽然明知签名可能将自己置于死地,但9位君子仍毫不犹豫在这份“生死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医学教授张查理的夫人还特意为这册材料赶做了一个蓝缎子外皮,又用红丝线绣上了“TRUTH”(真相)字样。
1932年4月21日,国联调查团抵达中国,“九君子”几经辗转,终于将这些用生命搜集、守护的材料转交到调查团手中。1933年2月24日,国联以42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裁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的行为是破坏国联宪章的错误行为。中国罕见地在外交上赢得了一定胜利,沈阳“九君子”立下首功。
恼羞成怒的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并逮捕了“九君子”中除张韵泠外的八人。他们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和残酷审讯。面对敌人的酷刑,“九君子”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向侵略者妥协低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坚韧不屈的气节和风骨。
时光荏苒,如今这个蓝色布包的复制品静静躺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已经很难想象其背后的惊心动魄,但它仿佛时刻在提醒参观者,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