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省内新闻

东北大学学子以青春之脚丈量民情 用实践之力助力振兴

内容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57次

为深入了解新时代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多元实践路径,7月21日至25日,东北大学理学院“阳光培育”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街巷社区,围绕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创新、社区服务体系等课题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志愿服务与建言座谈,力求在真实的社会土壤中锤炼认知、贡献青春智慧。

走进南街村:从“亿元村”感知制度温度

南街村是此次调研的首站。沿着干净笔直的柏油路走进村口,整齐划一的住宅楼映入眼帘,街角的凉亭里,老人们一边下棋一边闲聊,风扇的叶片缓缓转动,吹乱了棋盘旁的纸张。

在村党委主任曹全生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南街村发展史陈列馆。红色的时间轴从墙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串起了村庄几十年的变迁——分田到户、回归集体化、产业兴村。展柜中泛黄的照片和奖状静静陈列着,像在无声地讲述一个村庄与时代的对话。

“我们不是靠喊口号,是靠制度体系。”讲解员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实践团成员边听边记,有人悄声感叹:“难怪村子能有今天。”他们还了解到,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斌多年只领250元月薪,却总是冲在最前面。“干部先干,大家才会跟着干。”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南街村凝聚力的底色。

沿着振兴脉络前行:一村一策里的发展逻辑

离开南街村,队伍继续前行,走进丁庄、曹窑、聂庄三个各具特色的村子。丁庄村的田里,一排排绿色果蔬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村干部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我们坚持绿色种植,用酵素农业替代化肥,蔬菜口感好,市场价也高。” 曹窑村的豆制品作坊里,热气氤氲,豆香浓烈。72岁的刘师傅戴着白色头巾,双手熟练地翻动着豆腐块。“我干这活五十多年了,现在村里帮我们注册商标,还教我们直播卖豆腐。”他笑着说,眼角被蒸汽熏得微微泛红。聂庄村的红薯地里,藤蔓蜿蜒铺满地面。合作社负责人蹲下身翻出一簇新鲜的红薯芽,泥土的香气立刻扑面而来。“年底分红,家家有份。”他的语气中透着踏实的喜悦。队员们围拢过去,低头细看,手指沾上了细细的泥。

走进社区日常:在服务末梢中感受民生温度

从田野转到街巷,队员们走进颍昌、老城、鼓楼、迎宾等社区,感受城市基层的日常脉动。老城社区活动室里,阳光斜洒在长桌上,孩子们低头写作业,几位队员俯身看题、批改,偶尔传来阵阵笑声。鼓楼社区“鼓立帮”调解室内,桌上摊着厚厚的调解簿,志愿者放下茶杯迎上来访居民,耐心听、认真记,像朋友闲谈,又句句落在心坎。

汇聚思考:让建议在座谈中落地生根

7月25日,城关街道办会议室里,队员们围坐交流调研成果——有人建议村集体产品统一形象,有人提议社区增设多语种服务窗口,还有人提出将政策信息下沉至网格员。街道办负责人逐一回应:“这个马上跟社区沟通”“这个纳入下步计划”。会后,一位基层干部笑着说:“你们的观察很细,我们自己都没注意到。”

实践不是结尾,而是起点

五天的调研,是一次贴地飞行的田野观察,也是一场打开社会认知结构的成长之旅。东北大学理学院“阳光培育”社会实践团用青春之脚丈量民情温度,用扎实之行书写实践答卷。他们在南街村看见制度之力,在聂庄村感知发展之道,在社区巷口触碰服务的细微与真实。

正如一位成员所写:“我们看见的不是静态的乡村,而是一个个在变革中生长的中国缩影。”当青年把目光投向乡土,当知识与土地重新接壤,新的希望便在基层生根。这段经历不会止步于归途,而将继续在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中发酵,照亮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