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省内新闻

辽宁阜新:校地协同 博士实践赋能社区治理

内容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浏览次数:161次

当博士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辽宁省阜新市的社区街巷,不少居民起初带着疑惑:他们到底能干什么,能帮忙解决楼上漏水、违建扰民这样的“接地气”难题吗?社区工作者也在暗自嘀咕:平日里埋首课堂、深耕理论的他们,能扛住基层的繁杂琐碎吗?纸上谈兵与真刀真枪可是两回事。

今年3月,阜新市委社会工作部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深化校地合作,联手打造了社会工作人才实践实训基地,组建博士志愿者服务队。几个月过去了,学术智慧与基层实践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博士入巷 智解民生难题

“孩儿不大,净干大事儿呢!”东苑小区凉亭旁,居民围着刚被运走的最后一车破木板,向博士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辽工程公法学院学生朱飞扬、宋佳和谷晓妍竖起大拇指。

原来,老人打麻将图方便,用破旧杂物在凉亭旁围出一座露天厕所。臭气熏天,苍蝇蚊子乱飞,麻将声与抱怨声此起彼伏。社区干部磨破嘴皮子劝不动,老人一句“方便啊”就顶回去了。

僵局如何破解?不能一直拉锯。

“这帮孩子讲法律法规讲政策规定,找综合执法部门,跟社区联合,没几天就拆了。”一位居民高兴地说。

“我们没干过这活儿啊,但看看居民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不觉得脏也不觉得累。”拆除厕所那天,朱飞扬、宋佳和谷晓妍同工作人员一起冲锋在前。

“我就‘抢’到了这仨孩子。”春草社区党委副书记于洋笑得合不拢嘴。

3月初,市委社会工作部与辽工程公法学院共建“社会工作人才实践实训基地”,10名博士牵头组建博士志愿者服务队,公法学院师生为志愿者。6月初,志愿者服务队的11名大学生志愿者到细河区玉丰街道4个社区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劳动权益保障、政策解读、纠纷化解等多个角度为社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与创新方案。

这几天,朱飞扬走路一瘸一拐,那是雨天骑电动车摔的,两个膝盖结了厚厚的痂,腿稍有弯曲,还会有殷殷血红。“于姐(于洋)说让我休几天,哪儿坐得住,一大摊子活儿呢。”他正张罗着帮李奶奶解决楼上卫生间漏水问题呢。

同样的故事在4个社区同步发生。爱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雅楠只“抢”到两名大学生,却用“惊喜”形容收获:博士团队的志愿者带着问卷、模型、案例库,把物业服务从“拍脑袋”变“算数据”。

截至目前,博士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已累计走进社区500余人次,志愿服务240多个小时;走访“九小”场所253家,发现隐患596处,其中现场整改524处;此外,还解决居民反映问题30件次,收集整理意见建议15条。

傍晚,学生收工,居民摇着蒲扇围过来问:“你们下个月还来吗?”于洋把这句话转述给博士志愿者服务队领队荣帅时,荣帅笑着说:“只要社区需要,我们随时报到。”

高温还在持续,但露天厕所的臭味散了,漏水的棚顶修好了,消防通道让出来了。博士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方法论实践。他们用数据说话,用技术赋能,把社区治理从“经验主义”拉进了“脚下实践”的轨道。

理论落地 校地协同创新

“欠这么多我咋退休……”“那是之前的企业欠的……”市委社会工作部的会议室里,企业代表与纳税人争执不下,一场税费纠纷调解正紧张进行。来自博士志愿者服务队的4位博士围坐桌前,面前摊着厚厚的政策文件。

4位博士根据《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精准划分各方责任,给出具体解决方案,这是博士志愿者的首次亮相。

爱民社区的小超市里,货架上的酱油醋摆得整整齐齐。罗亚楠指着账本,对来访的辽工程公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程恋军,公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系主任、副教授荣帅,公法学院教务科科长、副教授崔宁3位博士志愿者说:“这个月的收入刚好够补物业缺口。”

荣帅将“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看强社企业如何‘自我造血’”这一课题研究放在爱民社区试点:社区注册“乐居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和“一米邻物业有限公司”,用前者收入“反哺”后者,为居民提供服务。

经过调研、探索、实践与试点,项目形成课题并深入研究。随后,荣帅以此为基础撰写案例,不仅申报了省级课题,还为参加今年的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做准备。

截至目前,便利店销售总额达11.6万元,利润达到16%。便利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经济收益,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为小区更换下水井盖,在汛期购买苫布、丝袋子、沙子等防汛物资,减轻了政府和街道的负担,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

公法学院老师王小丹与马梓涵看着学生于乐彤整理的“阜政通”宣传文案,频频点头。“以前在课堂讲‘治理现代化’,现在才明白,能让老人学会用手机办事,才是真本事,这也是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马老师在朋友圈里写道。

社保缴费断档纠纷调解现场,程恋军听得格外仔细。一位职工的讲述让他皱眉:“企业破产后档案移交混乱,导致五年社保断缴,这样的案例课本上从未细讲。”会后,他组织老师研讨,将案例纳入教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往往就藏在这些具体的困境里。”

校地协同的意义,在于让学术研究扎根现实土壤。博士团队带着理论工具破解治理难题,社区则为高校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样本。这种“理论供给+实践反哺”的模式,正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有效路径。

实践磨砺 论文写在街巷

志愿者于乐彤的书桌前,堆着半米高的材料。“居民掉进没盖井盖的井里,施工方和物业却互相推诿。”为厘清责任,她挨家寻找井的“主人”,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查阅法条。“最后我们带着各方到现场核对,才达成赔偿协议。”她将这些鲜活案例整理成《“不通则痛”:城市数字化治理如何通——“阜政通”政务平台打通阜新数字化治理的堵点》,参加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该案例若获评优秀,将入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服务全国公共管理教育与实践。同时,她还带着案例参加了南京大学等高校主办的第五届大学生社会保障案例大赛。

在爱民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王琳淇,日均步数超过一万步,运动鞋底“裂了嘴”。“我们这儿有位精神障碍老人,多次上门都不开门,以为我们要伤害她。”王琳淇说,“后来才知道,老人家女儿也生病,上个月水费还是社区交的。”这段经历让他在笔记里写道:“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真心换真心。”

宿舍灯光下,朱飞扬在写志愿服务总结。“以前觉得拆违建就是‘执法’,现在才明白,得先帮大爷大妈把家里的杂物清出去、归置好。”

“学生们学会了弯腰,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在‘无解’中寻找‘有解’。而社区回馈给他们的,是比奖杯更珍贵的‘勋章’——那些被居民记住的名字以及那些被老人握过的手。”荣帅这样说。

从博士团队入驻社区到校地协同破解治理难题,这场实践证明: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当学术智慧与基层经验相遇,当青春力量与社区需求对接,便会催生治理创新的无限可能。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探索,更是对“知行合一”的生动诠释——唯有把论文写在群众心里,才能真正读懂基层治理的“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