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省内新闻

瞭望丨钢都更新记

内容来源:《瞭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浏览次数:196次

◇鞍山市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从盘活城区、扮靓“盲区”、雕琢社区、焕新街区入手,推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服务升级、文旅进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炳坤 李宇佳

千山湾公园(2025 年 6 月摄) 受访者供图

走进辽宁省鞍山市,占据城市西侧半个城区的鞍钢集团,炼铁高炉高高耸立,炼钢转炉钢花四溅,但城区整洁的街道、湛蓝的天空、移步换景的口袋公园,“述说”着钢都的变化。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尤其老工业城市面临城市转轨与经济转型双重任务,需要回答好如何盘活转型发展中的沉睡资产,如何在资金紧张下化解城市老旧问题,如何通过更新重塑城市韧性,如何在提质中传承好城市文脉等问题。鞍山市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从盘活城区、扮靓“盲区”、雕琢社区、焕新街区入手,推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服务升级、文旅进阶,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盘活存量 重构业态 老城区活了

鞍山市铁东区,火车站前玻璃构造的钻石SOHO商业中心“快手电商产业基地”引人注目。

“去年10月,我们举办了东北地区首届大规模的快手电商超级双选会,500多家企业、200余名网红达人参与,当天就有70余个品牌落地。”基地负责人李佳慧说。

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业态陈旧、设施老化、经营状况难以为继的商场。“实体店没人愿意来,垃圾乱堆乱放,进来一股霉味儿。”一位曾在这里经营过的业主说。

“鞍山老城区既面临闲置楼宇密、烂尾项目多的难题,又面临土地资源少,承接项目难的窘境,存在产业业态旧,消费活力弱的短板。”鞍山市委书记王忠昆说,鞍山城市更新将盘活利用闲置资产作为重中之重,不仅为中心城区开辟入驻产业的空间,而且通过“腾笼换鸟”引入新业态,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城市转轨与经济转型互动并进。

对钻石SOHO商业中心,铁东区主动将其与当下火热的电商产业对接,通过招引直播电商、短视频带货、社交媒体推广等新型贸易业态,仅用90天就推动“快手电商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带动直接就业500余人。

鞍山高新区,2011年前后规划建设的“鞍山激光产业园”因资源要素聚集不足,园区未能充分利用,一些楼宇闲置超过12年。2021年6月,鞍山市将有新建厂址需求的鞍钢自动化公司引入园区。充实“激光产业园”的同时,原鞍钢自动化公司地块正式腾挪退出,这让位于鞍山市核心地段、受此影响停工多年的高端酒店和高品质住宅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总投资达20亿元,有力拉动经济发展。

闲置10年的3.4万平方米金普医院E地块顺利盘活,13万平方米的鞍山国际食品商贸物流港全面开工,空置多年的4.6万平方米都市工业园地块成功引入鞍钢项目……2021年至今,鞍山市盘活闲置厂房153宗164.75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251.44公顷,闲置楼宇6.18万平方米,累计启动停缓建项目21个,一批“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活水”。

以闲置资产为载体,鞍山市吸引新型服务业不断入驻。以中心城区铁东区为例,目前已成功引进碧乐城、芸锦仓等商业综合体,引进新世界、华住等9家精品酒店,铁东区委书记宗培楠说,以潮流业态置换低效产业,将新型商业汇聚成势,老城区培育出新增长点。

微治理 巧改造 生态靓了

夏日的傍晚,鞍山市东郊千山湾公园内人山人海。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人们在交错环绕的栈道上散步、遛娃、骑行。

曾经的千山湾,因流经的南沙河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多次发生洪涝灾害。2023年3月起,鞍山市以PPP模式启动千山湾改造,新建桥梁、拓宽河道提升行洪能力,配套管网工程实现雨污分流,减少污水直排。“我们还新建数千米的滨河路,增设湖心岛、栈桥观景台、服务驿站等设施,”市住建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蒋大鹏说,行洪工程化身为景区。

在鞍山高新区千山东路北侧,一处占地上万平方米的下沉式公园热闹非凡。广场中央分布着五彩斑斓的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儿童游乐场、老年人休闲长椅等设施。

这块原为周边小区配套的商业用地,闲置多年,围挡内曾垃圾堆积,居民掩鼻而走。高新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做大拆大建的情况下,清运垃圾、种植草坪、安装器材,花小钱改造出一座体育公园。“未来这片空地如果开发利用,上面的器材可随时搬走再利用。”高新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东柏说。

立交桥下“三不管”地带建成整洁停车场,污水潭变身小公园,围挡区变成了绿化地……瞄准城市“盲区”,鞍山市将街头巷尾的三角地改造成“口袋公园”593个,让市民“开窗见绿”;改造运粮河湿地公园、万水河公园、大孤山矿山复垦公园等,让市民亲近自然。

“城市‘脏乱差’的地方少了,干净、整洁、优雅的地方多了,宜居的氛围更浓了。大伙更愿意走出家门,舒缓心情,释放压力。”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金宝说,鞍山的“好颜值”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百姓的获得感。

抓“里子”固“底子”

城市更安全了

下雨天踩着砖头出门、供暖期穿着棉袄居家、外来车在楼侧随意乱停、电线通讯线随处可见……这曾经是鞍山市不少老旧小区的真实写照。1937年建市的鞍山,部分市政设施老化、功能匮乏、隐患突出。

近年来,辽宁实施国企卸除“三供一业”职能改革,鞍山市全力承接鞍钢集团移交的供水、供暖、供电、房产物业等1000余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移交总量位于辽宁各市前列。

鞍山市住建局局长于德忱说,聚焦群众呼声强烈、意见集中领域,鞍山着力解决好城市功能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城市发展水平与群众感受度不匹配的地方,在城市更新中着力解决改善民生问题。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抓好“里子”工程。鞍山市城区管道老化,30年以上市政供水管网占比8.7%,20年以上燃气管网占比14.8%,安全隐患始终伴随。从2021年开始,全市开展燃气、供水、排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线管网改造,5年来累计完成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近1500公里,排查整治隐患燃气管网近70公里,全部更换老旧灰口铸铁管网536公里,有效避免了地下管网带病运行。

在立山区深沟寺街道静海社区,漆黑的柏油马路将各栋居民楼相连,新粉刷的小区外墙明亮干净,抬头不见漫天“飞线”,低头不见垃圾堆积,砖石平铺的小花园干净整洁,几位老邻居正在凉亭里唠家常……“这些改造都征求了居民的意见,水、气、暖、通信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深沟寺街道办主任王生亮说,“居民们也主动参与其中,在空地上栽种花草、动手改造一些边边角角,合力维护居住空间。”

瞄准薄弱环节,筑牢“底子”。本着“哪不行改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鞍山市实施危房改造、外墙保温、屋顶防水、管线升级等工程,2019年至今已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1个、2340栋,惠及居民24.4万户,开工改造城中村3个,惠及居民3000余户,“保交房”交付1476套,交付率超90%。

硬件好了,软件也跟上。在立山区双山街道,改造一新的新兴社区服务中心不仅能为群众一站办理政务事项,还能提供就餐、阅读、声乐、舞蹈培训等服务。

鞍山市依托街道、社区点位打造“家门口”的服务体系,新兴社区党委书记李丹丹说,经过“改设施”和“优服务”的精雕细琢,居民安全感、便利度提升,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阵地作用更为百姓所倚重。

留住遗迹 擦亮符号 文化街区火了

拥有百年历史的台町街区,树木繁茂、街景错落、绿植雅致,酒吧、茶室、咖啡厅点缀其间,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始建于1919年的台町街区,是最能体现鞍山历史风貌的特色街区之一。今年5月起,鞍山市修复绿地、改造街角花园、铺装人行步道,引入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休闲咖啡等多元商业,全力推动百年老街区变身城市文旅新地标。

餐饮店主张辉说:“我们打造了花园式就餐环境,别看只有10张台,几乎天天都满员,本地外地都有。”

鞍山市既有革命战争年代遗存的历史建筑,也有火红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遗址。“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要发挥对城市文脉的保护作用。”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军说,活化工业遗址留住城市记忆,焕新历史街区赋予文化内涵,鞍山着力解决文化传承问题,不仅增强百姓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有效促进了文旅消费。

大孤山红楼建筑群曾是鞍钢大孤山铁矿职工的住宅区。在闲置荒废7年后,今年铁东区引来辽宁益鼎实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红楼1953特色文化街区”项目。

“这里将重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并建设沉浸式文旅区、文艺化商办区、配套性生活区等功能区,以‘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模式,打造实景体验式街区。”铁东区副区长马浦元说。

鞍山市文旅局局长赵萍介绍,全市正在打造的台町片区、立山区百年老街、工人街青年巷等旅游休闲街区,将与5A级旅游景区千山、玉佛苑等形成集群效应,不断丰富鞍山的文旅场景,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不够。

钢铁工业是鞍山的名片,深深影响着城市文化基因。在铁东区湖营街3号,原鞍钢党校俱乐部礼堂被改建成一座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展馆——钢·美术馆。美术馆内,《时光杂货铺》《钢铁森林的暮歌》《钢城往事》等融合了钢铁元素的美术作品,让观众在钢城的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城市更新要旗帜鲜明地留住历史遗迹,擦亮文化符号。”馆长崔全顺说,传承“钢铁报国”的鞍钢文化,将凝聚城市的昂扬力量。

“城市更新既是落实科学发展理念的‘主阵地’,也是践行为民初心情怀的‘检验场’,我们还把它当成淬炼干部队伍的‘练兵场’。”王忠昆说,在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锤炼干部作风、增强干部能力,让党员干部在解决遗留问题、复杂问题、民生问题中增强责任担当、克服本领恐慌,才能拼出城市的好未来。

(《瞭望》2025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