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省内新闻

山海关:身向榆关那畔行

内容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浏览次数:201次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建关时间在各个名关中却是相对晚的。山海关建于明初,比嘉峪关晚9年,更比不上战国时就名列天下九塞的居庸关、雁门关。

山海关后来居上,与明代中叶以后的军事、政治局势有关。满族在东北兴起,通向东北的山海关成为事关明廷安危的要塞。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在此击败李自成,使它成了决定天下归属之地。清代山海关是陪都盛京(今沈阳)与北京间首要关口,“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名号广为传扬。

作为东北和华北两大区域的连接点,如今,山海关地位仍很重要,且具有象征性意义。2024年新华指数研究院启动“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力指数”,又称山海关指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是1682年纳兰性德随康熙出山海关途中所作。榆关即临渝关,建于隋代,原址距山海关40公里,明清以来常用来指代山海关。

地处燕山和渤海相接之处,山海关一带从古到今人来人往,有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帝王,有朝鲜朝天使(燕行使)、东北流人、“闯关东”等群体。芸芸众生,一代又一代“身向榆关那畔行”,留下许多遗迹、诗文和故事。

东临碣石,面向大海,山海关如今是5A级景区,属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今年夏天,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开馆。这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山、海、关一起,诉说往事,讲述新篇。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山海关一带的往事要从山和海讲起,关的事比较晚,最早的地标是碣石。

碣石一名出现很早,《山海经》《禹贡》中都有记载,属古代“第一批”著名地标。古书表述简约,碣石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今山海关西的昌黎碣石山,也有不同说法,如认为在今山海关东的碣石宫遗址。

古诗文中,碣石是个热词,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张若虚“碣石潇湘无限路”……山海关兴起后,人们常将碣石和山海关联系在一起。1659年,顾炎武走访山海关,留下诗作“芒芒碣石东,此关自天作”。1754年前后,乾隆多次经行山海关,诗云:“长塞沧瀛倚,雄关碣石边。”

碣石和山海关具有地标上的联系性,都指向冀东辽西间这片山海相连的区域,“临碣石”和“向榆关”含义互通。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主展陈介绍长城总体情况,另有山海关专题展,其中写道:“山海关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属孤竹,周属燕。秦汉在辽西郡设临渝县。隋唐设渝关。金元时期为迁民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关设卫,始名山海关,世称‘天下第一关’。”

1986年,山海关城东4公里的小毛山村西台地发现新石器遗址,出土了石器和陶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专家确认遗址距今4700至5300年。那时人们就开始“临碣石”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

“临碣石”第一个有据可查、有迹可寻的故事发生在秦代,出场人物为秦始皇。

《史记》载,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方士卢生隐居碣石山,据传他认识仙人羡门、高誓,秦始皇到碣石让他去找仙人,并将一篇歌颂自己功德的文章刻石。

1982年,山海关东邻的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海滨发现古遗址,考古学家郭大顺等到现场复查,发现与海中姜女石相对的一座黄土高台断崖上,有整齐的夯土层,并在其下找到个体甚大的瓦当残片。1984年,考古发掘确认为秦代建筑遗址群。同年在北戴河金山嘴等处也发现了同时代遗址,几处遗址规模浩大,史书记载不多。

考古学家苏秉琦将之称为碣石宫,说它和阿房宫、秦始皇陵一样,是秦代国家级大工程。郭大顺认为:“从其时代、规模、规格和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分析,都证明了金山嘴、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群即碣石之所在。”

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群在山海关景区东15公里,这里现在叫东戴河。姜女石是东戴河主打风景,为一组立于海中的礁石,传说是孟姜女的坟,也称姜女坟。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6处大型宫殿遗址。

史载,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到碣石。也许他在这宏大的宫殿里看过海吧。

秦皇汉武到碣石,不光是为看海景,主要目的是求仙。瑰奇的大海寄托着古人超越尘世的向往,秦始皇为此派卢生寻仙,汉武帝自己出海找神仙。求仙是为了觅药图长生,终归还是“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如曹操所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07年秋,曹操东临碣石。他是北征乌桓胜利后返程经过这里。秦皇汉武到碣石都是折返,曹操为穿行,他是第一个穿越山海关一带从东北到华北的帝王。

乌桓占据柳城(今辽宁朝阳),曹操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出征要过燕山,古代穿过燕山主要有傍海道、卢龙道、平刚道和无终道。傍海道即今京哈高速经过山海关的路线,山海关位于傍海道西口,近千年来是连通华北与东北最便捷的道路。千年之前,因狭窄且有水患,通行不顺畅。曹操出征时逢傍海道涨水不通,只好开卢龙道,返时水退,方经碣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也是第一个为山海关一带、为渤海留下传世名篇的诗人。

循海有道 狭处数尺

曹操之后,“临碣石”的帝王还有北齐文宣帝高洋、唐太宗李世民、后晋出帝石重贵、金世宗完颜雍等。

高洋不如曹操名气大,两人却有些相近之处。

都是北征获胜后返经碣石。《北齐书》载,553年高洋率军征讨契丹,返时“登碣石山,临沧海”。征程中,高洋“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余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

都是有为之君,都有恶名(曹操曾经有)。高洋威震戎夏,契丹后来给中原政权造成巨大压力,对高洋却只能俯首称臣。不过后世流传更多的是高洋纵欲酗酒,暴虐无度。

都以邺城为都,且是邺城主要建造者。邺城被视为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范本,由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曹操是邺北城的缔造者,高洋主持修建了邺南城。

都与山海关一带有缘。曹操创作出这个区域最早的名诗,高洋修建了这个区域最早的长城。不少人以为山海关长城始自秦始皇,其实秦皇岛最早的长城遗址属于北齐。556年,高洋修长城“东至于海”。

曹魏和高洋开创的北齐延续时间都不长,北齐被杨坚所灭,杨坚建立隋朝后,设临渝关(在今河北省抚宁县榆关镇),因临渝水(今戴河)得名,也称渝关,后来叫成了榆关。

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经临渝关,作《春日望海》:“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诗中有碣石,但没有他到碣石观海的记载。几百年沧桑,当时碣石应已不是观海胜地。谭其骧在《碣石考》中认可“昌黎碣石山说”,称“碣石山离海较远,不甚适宜于观海,这是隋唐以来的情况”。郦道元《水经注》说海水北侵,碣石山没入水中,有人认为今姜女石是碣石山留存海面的部分。

唐诗中不乏碣石身影,但在现实之中,碣石地标意义已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渝关(榆关)。

李世民之子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记载:“幽州东北七百里有渝关……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才数尺,旁皆乱石,高峻不可越。”点明渝关位置,并介绍了傍海道当时的情况。可见后来成为通途的傍海道在唐代崎岖难行。

947年,辽太宗灭后晋,俘虏晋出帝石重贵,将之由开封迁往东北,《晋出帝北迁记》记载:“晋侯自幽州行十余日,过平州(今秦皇岛卢龙),沿途无供给,饥不得食,遣宫女、从官采木实、野蔬而食。又行七八日,到锦州。”所行即傍海道,因没有供给,前皇帝一行只好采野果充饥。

石重贵是石敬瑭养子,继位后不满其养父以儿皇帝事辽,拒绝称臣,被辽攻灭。北迁途中,辽方有时故意刁难不供给,傍海道确实没有供给条件。《旧五代史》说:“至榆关沙塞之地,略无供给。”当时榆关一带是荒芜的沙地,有驿站是金代的事。1124年,金太宗令从上京(今哈尔滨阿城区)到南京(今北京)每五十里设驿站。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主展陈有长城沿线交流与融合的内容,介绍人口迁移时写道:“从移民实边、五胡内迁,到闯关东、走西口,长城内外的人口迁移历朝历代从未停息,最终形成和扩张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的人文地理格局。”

曹操东临碣石时,有今朝阳一带20多万户随迁中原。石重贵被安置到朝阳,终老于此。《朝阳古近代交通史》说:“辽金元时期,从中原迁移来的大批汉人和本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辽西……交通事业比隋唐时期有很大发展。”

“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人们也改变着榆关。

1184年,金世宗完颜雍从中都(南京1153年改称中都,今北京)到上京,走傍海道,沿途州县大发民夫,治桥梁、修驿道。《辽宁公路交通史》称:“到这时,辽西傍海道已成为东北联系中原的主要干线。”

枕山襟海 辽蓟咽喉

道路通畅后有了建关必要。山海之间,关的故事开讲。

明初徐达受命建长城,傍海道西口“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徐达将榆关东迁到此建关,命名山海关,后来不断增修,构成科学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后金几次攻入长城,都绕开山海关,直到甲申之变被吴三桂开关迎入。清代山海关仍为重镇。清末,八国联军入侵,驻防山海关,今关旁仍存八国联军营盘。抗战时,中国军队曾在山海关抗击日寇……

博物馆展陈权威地介绍了山海关的履历,而“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人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山、海、关。

明代之前,除帝王和使臣,鲜有人在傍海道西口留下记录。不知凡几的山海过客,无尽悲欢已难以感知。明代以后,方志、文集等资料增多,蕴集了更多人的所见所感。

明前期和中期对辽东有控制力,山海关尚非要害。这期间到山海关一带的官员、使者写下不少诗文,主要是赞叹山海关气象磅礴,怀古抒怀。

“曾闻山海古渝关,今日经行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画应难。东封辽水三韩险,西固燕京百世安。来岁新正还旆日,拟图形胜献金銮。”《山海关》作者马文升,成化年间曾任辽东巡抚,出山海关,踌躇满志。

诗中三韩指朝鲜,明代朝鲜王朝通过朝贡制度和中国保持联系,派出使节称朝天使,主要从傍海道经山海关去北京。朝天使的行程记述描绘了当时情景。金诚一《朝天日记》中说,山海关“城起海滨,直跨山顶,自山顶北循塞,隐隐如白虹,横截半天,乃秦长城尾尽处也”。写出山海关长城的壮美,但却以为其始自秦代。

“我从广海来辽海,看遍千山复万山。路入迁安偏近塞,马经渝水恰临关。姜坟有迹空遗恨,秦岛无丹可驻颜。欲吊唐文写新句,萧萧故垒五花环。”《渝关怀古》作者闵珪,弘治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姜坟即姜女石,五花环指五花城,因形似五花连环而得名,在山海关城西南4公里古城村,最早记载见于弘治《永平府志》,传为唐太宗所筑。近年考古发掘判断始建于东汉时期,山海关专题展中有图文介绍。

明晚期后金崛起,辽东成为明廷大患,山海关方向再不是观景抒怀去处,而成为朝臣修罗场、将士绞肉机。1616年努尔哈赤立国后,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在晋、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陆续出山海关主持辽东军务,其中杨镐、熊廷弼、袁崇焕被处死,袁应泰自杀,洪承畴投降。1618年始设山海镇总兵,首任杜松和后来的赵率教、满桂等战死沙场。400年之后,他们的功过是非仍是网上讨论的话题。

“我恸我恸在本身,一具肮脏骨头真。纵使英魂肯消灭,冤血腾空化鬼燐。”出自熊廷弼绝笔《七恸歌》,写作此诗后不久,熊廷弼被斩首,传首九边。

熊廷弼因辽西溃败被问责,当时明军已退至山海关。王在晋提出收缩防线固守山海关,孙承宗力主出关沿傍海道构建辽锦防线。皇帝支持孙承宗,王在晋被调离。王在晋离开山海关后著《三朝辽事实录》,收录了大量有关奏疏、邸抄等,坚持自己的看法。其中写道,他到任时山海关破败失修,他主持“筑土加邦,悉墁砖石,整排兵仗,叠置戎行……山海屹然有金汤之势焉”。

《三朝辽事实录》成书于1638年,这一年清兵绕过辽锦防线突入长城,劫掠华北,已退居家乡河北高阳的孙承宗率全家力抗清军,被俘后严拒清军招降,从容赴死。

清兵那一次是从山海关以西的墙子岭、青山关攻入的。1644年,得知李自成攻北京,清军准备再次入关,仍打算绕开山海关,中途得到吴三桂请兵的消息后,才转向山海关。

由此,山海关成为那个波谲云诡年份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场。自那以后,“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人们有了更多兴衰、家国、忠奸等多重错综的感怀。

威远台前 望夫冈畔

甲申之变15年后,满怀国破家亡隐痛的顾炎武来到山海关,感物伤怀,作诗两首。

“芒芒碣石东,此关自天作”,出自《山海关》,全诗讲述关城概貌、沿革和相关史实,谴责吴三桂,感伤明亡,“启关元帅降,歃血名王诺……七庙竟为灰,六州难铸错”。

另一首为《望夫石》:“威远台前春草萋,望夫冈畔夜乌啼……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以凭吊孟姜女寄托对明王朝的追怀。威远台在山海关城东两华里外欢喜岭上,是吴三桂出见清摄政王多尔衮之地。望夫冈指山海关城东十多华里凤凰山姜女庙,祠内有望夫石。

康熙的《姜女祠》写道:“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诗中“红颜”是孟姜女,不过在山海关说红颜,多指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描述甲申风云最具传播力的作品。孟姜女和陈圆圆原本和山海关没有多少关系,却成了山海关的文化符号。

顾颉刚先生1925年前后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考证后提出,孟姜女本春秋时齐国杞梁妻,2000多年来在各地广为流传,明代以来山海关“为孟姜女故事的最有势力的根据地”。他写道:“据说京奉车过山海关长城时,常有几个年老的近处人在车上指着城缺,说‘现在这火车能够通过万里长城,全亏了孟姜女的一哭啊!’……可见在他们的意想中,以为铁路的过道是孟姜女哭崩的。”

专题展“甲申风云鉴古今”中有石河大战连环画,其中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画中一人跪在吴三桂马前禀报,说明写道,吴三桂在赴京降大顺途中,“得知其父被胁迫追饷,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强掠,遂怒不可遏,拒降回师山海关”。

这段历史史籍记述不一,吴三桂是否因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掠兴兵,甚至陈圆圆是否为刘宗敏所掠,尚无公认的说法。

望夫冈畔、威远台前,“向榆关”者流连书怀,孟姜女和陈圆圆的真相并不重要,需要的是寄托心绪的故事。“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长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乾隆也写了一首《姜女祠》,称赞孟姜女是因她哭齐国杞梁,把常理作为公德,即使这里的故事是讹传也无妨。

清代朝鲜朝贡使臣称燕行使。朝鲜王朝虽臣服于清,但一直尊崇明朝,山海关承载了燕行使这一情怀。权复仁的《姜女庙》表达对道德的肯定:“秦城亦已颓,城下望夫石。风雨年年多,不磨贞女迹。”李肇源的《澄海楼》流露出对明亡的伤感:“碣石东头地遂穷,重关表里势何雄。高楼影压鱼龙窟,列堞威惊豺虎丛。吴帅开迎诚失策,熊公退守竟无功。防胡本意为胡利,王气湖云怆已空。”

威远台在欢喜岭上,欢喜岭又称凄惶岭,由关外向关里行至此欢喜,反之则凄惶,一岭两名,起自明代。清代,对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等地的流人来说,仍是如此。

“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吴伟业的《圆圆曲》,他的《悲歌赠吴季子》也曾传诵一时:“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吴季子即吴兆骞,清初有名的江南才子,1659年因顺治丁酉南闱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

吴兆骞出经山海关时作诗多首,其中写道:“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1681年,吴兆骞得赦还乡,经山海关,其子吴桭臣写道:“关门向东大路有一岭,出关者称为凄惶岭,入关者称为欢喜岭。岭下有孟姜女庙。是夕,宿于岭下,两大人各述当日出关景况,今得到此,真为欢喜。明日进关,气象迥别。”吴兆骞夫人葛氏是1663年到宁古塔,这晚在欢喜岭下各述当年出关凄惶,“真为欢喜”。

吴兆骞能离开宁古塔返乡,得益于纳兰性德的帮助。

一年后,纳兰性德出经山海关,写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位正黄旗子弟已经视出山海关为离乡。

一代代“向榆关”过程中,人们自身也在改变。

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

1893年,铁路修到山海关。1907年,从北京永定门车站到沈阳皇姑屯车站的铁路全线通车,称京奉铁路。

铁路通车后,“向榆关”经行的官道逐渐荒废。1917年版《沈阳县志》载:“京奉官道最广处十三四丈,狭处八九丈……历代东巡,为车驾所必经……自京奉铁路筑成后,此路行旅渐稀。”

当“向榆关”从铁轨上飞驰而过,凄惶岭抑或欢喜岭都再难引发过客的思绪。

时下在手机地图上搜索山海关欢喜岭,经常指向海港区欢喜岭村,一岭两名的欢喜岭已少人问津。铁路改变了“向榆关”行程,也改变了山海关的面貌。1921年,历史学家王桐龄经行此地写道,以前出山海关由西向东,西大街、东大街最繁盛,火车站设在南关外,“南大街成为商业之中心点”。

山海关专题展第三部分有“实业兴国开先河”“播火古城铸众志”两个单元,介绍写道:“十九世纪后半叶……清政府因山海关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此修建铁路车站,设立新式学堂,创办桥梁工厂,百年工业由此发端。”“二十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在山海关建立了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为发展党的事业播下革命火种。”

山海关站1894年建成,1930年为一等站,1982年升为特等站。2002年,高铁秦沈客专通过验收,山海关站为途经第一站。1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向榆关”的身影从车站经过。

1949年底,伍修权受命到山海关站,负责毛泽东主席访苏从山海关到满洲里沿线警戒工作。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遥望着由西往东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又仰望着巍峨雄伟的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城楼,不由心潮澎湃。20多年前,我在‘烟雨莽苍苍’的长江之滨,投身革命,为人民,也为自己,寻求解放之路,才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我就作为被誉为‘新的长城’的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第一关前,执行党和祖国交给自己的光荣任务。从长江到长城,这是一条多么曲折漫长、又多么富有深意的道路啊!”

由此,“榆关”和“向榆关”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952年,山海关机场建成。

1961年,山海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天下第一关作为景点开放,姜女庙修复开放。

1986年,山海关长城第一期修复工程竣工。

1999年,京沈高速公路山海关段通车,路基宽33.5米。

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启动。

……

2021年,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2022年主体竣工。2023年定名为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2024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燕山、长城之下。站在宽24米、高9米的巨型玻璃窗前,可将众多“向榆关”者赞叹过的角山长城尽收眼底。“这个馆承载着守护与传承长城厚重历史文化的特殊使命,我们将通过公益活动、国际学术交流等,推动长城文化走向世界。”博物馆副馆长郭颖说。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旁的北营子村,历史上是山海关长城体系中北翼城,而今是满族风情旅游村。甲申年山海关之战中,北翼城曾是激烈争夺的战场。村史馆里有山海关、满族和闯关东的内容介绍,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说:“长城文化是我们村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

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陈玉说:“长城文化是修建、使用长城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包括依托长城形成的,反映长城内外民族特质和社会风貌的文化。”

千百年来,“身向榆关那畔行”的历史积淀属于长城文化遗存。

2025年暑期,山海关景区上演沉浸式国风主题夜游演出《身向榆关那畔行》。在这里,游客将欣赏将士巡城、萧显题匾等场景,感悟长城文化的波澜壮阔。(记者王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