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浏览次数:105次
七月盛夏,阳光如火,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密林里却沁着凉意。踩着碎石小径步行至山崖之下,一座天然石穴现于眼前,石穴外围覆满藤蔓。“若不是20世纪80年代经抗联老战士黄生发指认,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地方,竟然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的‘输血管’——关门山秘密交通站。”同行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介绍,“这里,曾是当地群众为抗联战士传递情报、输送物资的秘密通道,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守护‘地下生命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抗联第一军进入本溪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有效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为了拔出抗联这根“眼中钉”,1935年秋,日伪军实施恶毒的“集家并屯”和“三光”政策。“老秃顶子、和尚帽子山区抗联根据地周边的山村民房被全部烧毁,村民被强行驱逐进指定的‘集团部落’里居住。”周浩指着山下的方向,神色凝重。
“日伪军企图以此来割断抗联与人民群众间的联系,可老百姓的心,他们怎么能捆得住!周边地区好多村的村长和维持会长明面上受日伪政权任命和指派,私下里,周边密营里战士们的吃穿用度、军需用品,就靠着他们源源不断地送到这个站点,再由军需人员输送给山里的队伍。”周浩说。
1936年春,抗联同邵本良作战时,获得敌人妄图利用严冬“彻底消灭”我军在本溪县队伍的恶毒计划。杨靖宇在夹皮沟汤石岭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搞好密营建设,储备粮食,以静制动”。正是依靠这些散落深山的“生命支点”和群众的舍命支援,抗联的火种才得以在极端困苦中顽强存续,直至胜利的曙光降临。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在茫茫原野和崇山峻岭之间,几处抗联密营遗址静静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原木杆搭垒的“木刻楞”、三角形的“马架子”、半埋地下的“地窨子”……“辽东山区严冬长达半年,动辄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滴水成冰。要在野外生存,这些密营就是抗联将士越冬御寒、救治伤员、补给弹药的生命支点。”关门山旅游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唐菁萱指着复原建筑说,“里面空间局促,战士们常常是抱着枪坐着睡觉。大雪封山时,多少人还穿着单衣夹鞋,光着头在冰天雪地里战斗。”
向东南驱车约40分钟,便是抗联一军一师师部曾经的驻地——和尚帽子山。这里群峰连绵,海拔千米以上,林深坡陡,人迹罕至。当年,抗联一师师部、保卫连和少年营的密营,就隐藏在那峰顶大片的白桦林中。周浩描述:“每年春节,散在周边打鬼子、搞宣传的各部战士,都会回到这里过年,那是密营最有人气的时候。”
1937年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一凌晨。就在几小时前的除夕夜,和尚帽子密营空地里还洋溢着难得的暖意。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用松枝扎成“凯旋门”,门旁贴着他亲手写的对联:“烧开水宰肥猪抗联今日高山顶上过大年,反满洲打鬼子战士开春万绿丛中杀敌人。”这位被杨靖宇亲切唤作“老铁”、被战士们敬称为“铁主任”的年轻干部,与大家共度了天寒地冻中一个热腾腾的除夕。然而,凌晨的枪声撕裂风雪,数百日伪军突袭包围了密营。为掩护战友撤退,28岁的宋铁岩不幸中弹,血染雪原。
硝烟散尽,山河巨变。当年危机四伏的密营旁,“初心广场”上抗联战士的雕塑与苍翠群山辉映。本溪满族自治县深入挖掘这份厚重的红色记忆,以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关门山抗联密营遗址、杨靖宇纪念馆、宋铁岩烈士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为核心,精心规划了多条“重走抗联路”红色培训路线。昔日这片浸透血泪的红土地,如今成为后人追寻先辈足迹、汲取精神力量的热土。
“越来越多的人专程来关门山探寻抗联的故事。”关门山旅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立岗翻开记录簿,“我们依托这些红色资源,修建了抗联广场、绘制了抗联主题画作、编排了舞蹈剧,还开设了专题课程,每年接待学习团队上万人次。”
红色旅游的春风,也吹活了山坳里的陈英村。在景区帮扶下,村民王建国开起特产铺子,深山里的山榛子、野蜂蜜走出了密林,村里的老宅也变身抗联主题民宿,火炕桌上还摆着《宋铁岩诗选》。王建国抚摸着诗选,笑容淳朴:“老辈人爬冰卧雪给抗联战士送粮,如今咱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安稳红火的好光景,可不就是战士们当年拿命搏来的那份盼头吗!”(记者 刘 勇 王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