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热点专题

文化中国行|数字技术助力守护文化遗产

内容来源:文旅中国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9日 浏览次数:921次

大幕缓缓升起,在舞台灯光下,在舞蹈演员的翩跹舞姿中,沉睡千年的文物被“唤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演播厅内,舞台剧《千年之语》以全息投影技术将珍贵文物与生活场景巧妙融合,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穿越千年。近日,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推介案例名单揭晓,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演绎+文创——创新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项目入选。该项目的核心《千年之语》是一项融合智慧旅游与沉浸式体验的创新空间项目,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古代新疆与中原地区文化同源、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为优质内容的创作生产拓展了新空间,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高光谱遥感技术、世界丝绸互动地图……近期,在辽宁大学举办的文物科技创新分享活动上,文物科技创新成果让人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人的肉眼可视范围有限,高光谱遥感技术则可用“火眼金睛”探测肉眼无法看到的信息,在文物的保护、修复和鉴别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介绍,针对国内高光谱遥感存在的文物数字化设备采集效率低、信息源种类单一、重建质量不高、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问题,其团队研发了便携式文物彩色三维扫描软硬件系统、文物高精度结构与纹理信息采集技术与设备,构建文物数字资源快速采集技术体系。

殷墟、三星堆等考古遗址出土的金属文物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璀璨印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所在的“中国古代金属物料产地溯源方法研究”项目组从多维度展开工作。“项目组未来将着重关注金属物料溯源指标的提取、阐释与数据库建设等技术问题,构建中国古代金属物料溯源方法体系。”陈建立表示。

或是以数字手段为非遗“建档”,或是在非遗数字化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或是通过数字转化丰富传统技艺的展现方式,或以数字为桥梁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数字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方式愈加多元,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微型木雕制作技艺、棕编制作技艺、五柳雅扇制作技艺……近期,浙江杭州众多非遗项目走进位于浙江舟山的浙江海洋大学,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体验。

非遗在数字环境中得到广泛传播并迅速“圈粉”。自2020年推出“新媒体助力杭州非遗保护和传承计划”以来,杭州非遗相关新媒体矩阵不断完善,“王星记”制扇技艺、铜雕技艺等60多个非遗项目开通新媒体账号,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近65亿,粉丝总量超过2000万。“我们非常注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非遗的丰富内涵。”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祝捷表示。

据介绍,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点开展“非遗薪火传”系列活动,推出“非遗承古韵”“非遗正青春”“非遗杭儿风”3个板块。其中,“非遗正青春”面向高校学生群体,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播活动,从年轻人的视角拍摄新影像,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非遗,深入了解非遗。我们希望挖掘更多这样的文化爱好者,释放他们的传播创意,以此带动更多力量接棒非遗传承。”祝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