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的“雨养农业”,到今天的设施农业,40年来,我市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不再靠天吃饭,餐桌上也不再是土豆白菜。设施农业,让更多地农民富裕起来,实现了花、果、菜四季飘香。
【同期声】记者现场
北票市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最早建于2001年.2016年9月搬迁新建于北票市五间房镇刘家沟村,占地252亩,由沈阳农业大学规划设计,建设有第三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7栋,近5万平方米。
记者现场:现在的温室大棚不仅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种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更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更加富裕了。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开始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经历了自然发展、迅速扩张两个阶段后,进入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发展的时期,到2017年,全市设施占地面积82.43万亩,设施农业生产面积27.48万亩,总产值实现96.42亿元,产业累计拉动二三产业需求20亿元。设施农业已由单一的蔬菜生产延伸到花卉、水果、食用菌和养殖等领域,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设施农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技术上变革。
凌源、北票两市作为国家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分别成为北方最大的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生产基地,被北京市列为市场准入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凌源市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唐菖蒲、亚洲百合种球繁育基地,产品涵盖百合、剑兰、玫瑰、郁金香等10多个品种,年产切花2.43亿枝。设施农业已经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改变了传统的 “春种秋收”的种植方式,让老百姓的餐桌不再单调。
菜篮子更加丰富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设施农业对农民遭灾不减收、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也充分证明只有利用我市资源禀赋,变气候干旱劣势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才能彻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